从太阳病病脉证并治开始:《伤寒论》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为三阳合病,脖子两侧为颈,后侧为项。颈强为少阳,项强为太阳,手足温而渴者为阳明。依法当从少阳和解之!三阳合病临床常用方子:1.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2.小柴胡汤加生石膏3.小柴胡汤和大青龙汤经方的病位不是疾病病变的部位,而是症状反应的部位。病变在表皮的皮肤病,不一定都有表证。但有一种情况,会是表证,即周身红疹瘙痒。太阳表证:头痛,身痛,骨节疼痛。
对于某些不明显的具有太阳病症状的患者,往往患者脉象表现并非浮脉,反而是一种沉脉,这时候可以从患者的体质和外感病史着手考虑,因为当体质偏弱的时候,患者往往也容易受凉,这是不会有激烈的正邪斗争表现,故脉象往往是沉的,很难反应出表证的症状!
关于眼睑的浮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窼上微用,如蚕新卧起伏,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红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风水的病机:里有停水,或湿热,水湿,外感风邪,而眼睑浮肿,或双下肢水肿。
太阳病的诊断标准:1.恶寒,恶风。恶寒、恶风是由于机体内外恒定的温度差改变导致的,所以所有能导致机体内外恒定温度差改变的都可以引起恶寒,恶风。故不要刻意将恶寒归于单纯的太阳证!恶寒不等于太阳病,应当注意六经皆有表证。当患者素体有痰热,湿热等致病因素,或肝火上炎等病理,此时机体为疏松状态,容易感受外邪,导致体液充于机表,从而伴有恶寒,恶风等太阳表证。针对单纯的阳明病,患者素体痰热,湿热,肝火上炎等内热的表现,从而出现了真热假寒,在外表现为恶寒,恶风等的太阳表证,此时的恶寒或恶风,不是太阳病或太阴病,是患者机体内热明显,导致机体恒定温度差变化而引起的!《伤寒论》: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针对单纯太阴病或少阴病,患者素体脾肾阳虚或脾胃气虚,也表现出恶寒或恶风,这里的恶寒也不是太阳表,而是太阴表证或少阴表证的表现。2.脉浮。同样,当患者素体湿热,郁热,痰热等实热证,又有气虚,津液虚,血虚同样可以引起血管向外扩张波动!3.头痛,身痛,腰痛,周身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4.眼睑及面部浮肿。可考虑越婢汤
5.身痒,皮肤粗糙,或有渗出物(湿疹,麻疹,痤疮)可考虑麻杏石甘汤或者麻黄升麻汤。
以上为太阳病篇的辩证思路。
对于阳明病篇和少阳病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辩证是多元化的,对于治病救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至于中间走的路也没有好坏之分,高下之见,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包容和接纳,也可以为我所用!
以下是对阳明病篇和少阳病篇的诊断归纳。
阳明病辩证: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不恶寒,反恶热,情绪易激动;阳明腑证:痞,满,燥,实,坚,潮热汗出,便秘,脉沉实。阳明病在临床多是一个实热和阴虚错杂的表现,因为实热会消耗人体津液气血,阴虚也会导致火旺。
《金匮要略·痙湿渴病脉证并治》26:太阳中热者,渴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阿胶汤在教材中谈的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临床治疗里实热证+里血虚证。“实热较重,津液虚较轻”的情况与“实热较轻,津液虚较重”的情况,需要分别判断!阳明病的诊断标准:1.口干。诊断标准是相对标准,不是绝对标准!所以不要证见口干,就妄自归属阳明病。针对里实热证而导致的体内津液大伤,伴有口渴,或口不渴,为阳明病,常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此外,阳虚或气虚体质,水湿痰饮内停,津液不上布,常口干多不渴,常见用五苓散或理中丸!2.脉滑或热。针对阳明病的里实热,气血邪热鼓动气管,血液运行加速,脉象多为滑而有力。同样,针对痰饮,水湿,瘀血,与实热结合时,也可出现滑脉或数脉,应注意。
3.大便干。里实热内结,耗伤肠道津液,出现大便干。笔者在此处特别推荐采用腹诊的方法,来体会痞满燥实坚。此外,鲍还提出针对气血阴阳亏虚,阴寒积滞也可导致大便干,而临床也常见气血阴阳亏虚,阴寒积滞而大便干,大便日久不下而郁而化热合并了里实热证。
针对临床,提出关于阳明病的两点注意点:1.临床不能随意忽略阳明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