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佛中医"↑医院 在有着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佛山,名医辈出,今天,特在“3.17国医节”之际,一起走近为佛山中医药腾飞贡献大量心血和力量的“骨伤圣手”陈渭良老教授。
陈渭良,男,年生,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首批“中医骨伤名师”。医院院长、名誉院长,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外固定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佛山分会理事长、香港(中国)骨伤治脊学会荣誉会长等职。
陈老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60多年,精通中医辨证,谙熟正骨疗伤技法,擅长治疗各种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内伤及各种疑难杂症等,尤其专于外伤性的急危重症的抢救和骨伤科疑难疾病。他运用独具特色的陈氏正骨手法整复四肢骨干骨折、关节内或邻近关节骨折,骨折合并脱位、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等,具安全性高、功能恢复好等优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先后研制了90多种骨伤科及内科杂症的内外用药,经多年的临床使用,收到良好疗效。其学术思想和经验被弟子整理提炼为《骨折与脱位的治疗》、《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等多部著作,且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部分)》等全国规范教材中均有体现,有十多项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自小立志,博览医书陈老出生于广东南海,家族三代行医,由于三位叔父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医生,对伤寒、温病、正骨金创各有专长,他自小就耳濡目染,立志救危扶疾。加上当时清末时期习武成风,他经常跟随叔父及医治跌打的武术师傅诊病问疾、敷药疗伤,八岁时便随叔公上山采药,十岁时已收集不少民间偏方、验方,并能记近百条方组。当大部分小孩都只会念“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时,他就已经能把《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诊诀方歌朗朗成诵。中学时期他便开始攻读《医宗金鉴》、《笔花医镜》、《理伤续断方》、《伤科补要》、《血证论》、《皇汉医药全书》等大量中医书籍。
即使在日后工作中,他仍数十年如一日勤求古训,对经典医著揣摩精熟,对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博览攫取。其矢志探索,采各家之长,为以后其独特诊疗风格的形成乃至岭南骨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当代骨伤名家,他对岭南骨伤科流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陈渭良
师从名医,临证苦学
年,经卫生部门考核,年仅17岁的陈老在当地石湾联合诊所独立开设骨伤门诊。为了学术上的追求,尽管已经小有名气,但他毅然投学于岭南骨伤科名家李广海门下。早在民国时期,李广海便以其精湛的医术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是岭南五大骨伤科名家之一,其家传正骨医技理论精妙,正骨手法独特,内外用药更有家传特色,自成岭南骨伤科一派,登门求学者甚众。陈老凭借其自身过人的医技和勤奋真诚的品格,通过激烈竞争的考试,被李广海收为入室弟子,且最终成为李氏门人中的佼佼者。
从师15载,陈老日随师临床诊病,夜苦读医典,整理从师学习心得,勤练正骨疗伤技法。其天资聪敏,所得医术既有家传又有师承,得之于名师指导,使他获益良多。逐渐他对医理豁然贯通,医技日精,医名渐著,逐步成长为岭南骨伤科名家。
▲学徒岁月——医院组建1年留影
创新手法,受惠者众
陈老一向主张理论联系实践,临床结合科研,反对墨守成规,提倡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
在上世纪70年代末,陈老为了使年轻的骨伤科医师准确地把握传统中医手法复位技巧,在传统骨伤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解剖和生物力学的原理,创造性地对原李氏伤科正骨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医院正骨十四法”,该手法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对中医闭合手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还可使大批四肢骨折患者免于手术的痛苦。年,陈老在国内率先运用手法整复肱骨外髁翻转移位骨折获得成功。有些陈旧性肱骨外髁翻转移位骨折,过去更被人视为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由于骨折后组织增生、粘连,增加了闭合整复的困难。然而,在陈老大量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手法推挤,将增生及粘连组织推开、松解,变陈旧骨折为新鲜骨折,然后按新鲜骨折方法处理,复位同样屡屡获得成功,开辟了闭合手法治疗关节内骨折之先河。
经无数实践证明,该手法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疗程短,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既免除了伤者手术的痛苦,又达到功能恢复良好的效果。这套手法术医院联合推广应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被公认为目前传承较完善的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之一。
▲手法复位(左为钟广玲教授,右为陈渭良教授)
▲陈氏大推拿(左为潘国铨教授,右为陈渭良教授)
辨证遣药,三因制宜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就是既辨病、又辨证的过程。医生通过四诊采集症状与体征,进而分析病机,确定病名,辨出证候,于是法随证立,方从法出。陈老认为要提高中医疗效,辨证论治一定要准确,证药相符才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其遵循“重阴阳、循五行、看‘三因制宜’、偏健脾养胃、喜扶正驱邪”之法,屡获奇效。
陈老指出:“人体结构虽然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筋与骨,动与静,练功与固定,都遵循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平衡消长、互根互用规律而运动变化。”因此他在辨证的过程中必先辨阴阳。
“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陈老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通过调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药,可促进心身疾病的康复。他经常强调:“治子病勿忘母,治母病亦应顾及子。”
传统中医骨伤理论认为:肝主筋、肾主骨,骨折病人的中、后期治疗的重点是补肝肾。但陈老对这一理论不是盲目继承,而是去伪存真地加以对待。他在研究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受到了启发,并借鉴到中医骨伤科的辨证施治中。他认为:因伤科病人必伤气血,损筋骨,伤中耗气;祛瘀药物亦有攻伐;加上多伴卧床静养,正常生活规律遭到了破坏,势必扰脾胃运化功能,更兼广东地处岭南气热脾湿之地,更显得补脾胃之重要性。故陈老提出骨折病人的中、后期治疗应以补脾胃为主,消化系统功能良好,病人的体质就增强,身体康复就快,因此在骨折病人中、后期的治疗中必须要以消化系统为主轴来组织治理。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陈老指出: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久病必伤正,对于久病的疑难病患者,陈老多先扶正气而次兼顾驱邪,并坚持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另外陈老还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时令气候、地理环境、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影响。在治疗疾病时,其十分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如岭南多湿,其用药处方亦多含健脾祛湿之法。
陈渭良(右二)与杨海韵教授(右一)、药务科何锦均、李子鸿(左一、二)共同开展成药研发
潜心研药,提高疗效以往中医药被误认为只能治慢性病,不能医治危急重症。陈老深究,这与中药剂型落后与起效缓慢有关。为提高中医中药疗效,他借鉴现代科学理论,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和工艺,对传统方剂进行了有益探索。
自年起,陈老在查阅大量古书、古方,结合个人临床实践,配制出以黄连、栀子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功效的“外用伤科黄水”。陈老回忆说:“当时哪有什么设备,我是用土制炉子,用瓦锅提取中药复方,用纱布过滤,在如此条件下做出来了‘伤科黄水’。”这种被誉为“骨科神水”的药水,临床可用于各种闭合及开放性骨折、脱位和软组织损伤,在赢得患者一片赞誉的同时,也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医院的“镇院之宝”。之后,陈老更主持了有关“伤科黄水”的系列开发与研究相关课题10多项,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委、广东省卫生厅等课题。它的研究也填补了国内外用中药水剂治疗开放性损伤的空白。陈老介绍,“伤科黄水”数十年来经历了十多次改良,沉淀由多变少、颜色从深到浅、味道从浓变淡,还有制作工艺等等,最终才改进到现在大家所使用的版本。“就算是现在,我依然还在研究改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魄不禁令人敬仰。
缺血性骨坏死的病理复杂,病因不明确,治疗困难,历来是中医骨伤科的棘手难题。为攻克这个难题,陈老认真分析研究了成人股骨头坏死和小儿骨软骨炎的典型病例,找出缺血性骨坏死的病理是本虚标实,其肝、脾、肾为本是虚的,而骨头坏死造成局部压力较高,使血液供应受到障碍而形成标实。查明病理,找出症结所在后,陈老有的放矢地组方制成“骨宝丸”。“骨宝丸”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络、健脾益气之功效,配合外敷温经散寒,强筋壮骨,内外兼治,疗效十分明显,治愈好转者甚众。
根据多年实践,陈老还筛选出如佛山红药、白药膏、生骨膏、舒筋洗药等29种外用制剂,以及去伤片、三七丸、骨宝口服液、复元饮等一系列内服制剂,形成了骨伤科内外用药制剂系列,中药给药途径得以拓宽,疗效得以提高,也更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名药(依次为:陈渭良伤科油、体能口服液、骨宝口服液、伤科黄水、复元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陈老对待医学的治学态度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推崇,更不重中贬西。他在临床工作中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无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务求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论任何学科领域的成果,只要是有利于骨伤科的发展,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都采取“拿来主义”。他常告诫学生们要开动脑筋,有辨别、有选择地拿来。把最有用、最急需而又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拿来”。不要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而将别人的糟粕,别人已淘汰的东西当宝贝,也不能只是跟着别人后头跑,而应站在巨人的肩头,瞄准现代科学的前沿,引进有利于中医骨伤科发展的技术为我所用,对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要进行改进,要有所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几十年来,陈老
养生有道,谆谆善教年近80高龄的陈老活力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健步如飞,其养生秘笈是“若要健,天天练”。他每天坚持体育锻炼2小时以上,其中,至少1小时练习八段锦、达摩易筋经、咏春拳等。而饮食方面,他也十分注重生态环保,推崇天然、无公害、原生态的食材。“膏粱厚味、足生大疔”,他常警醒身边人勿暴饮暴食,若饮食不节制必将招致疾病。
精雕细琢
医武同源
尽管年事已高,陈老仍不忘带教后学者。年6月医院“陈渭良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顺利通过广东省中医药局专家组验收,其背后也凝结了他大量的心血。他除了门诊带教,还亲自阅改弟子们撰写的诊疗方案,工作室通过整理大量跟师笔记、医案心得以及举办学习班、组建 陈老常感叹:“后生可畏,今后的世界是年轻人的。”而他亦强调:“‘畏’这个字除了有‘敬畏’之意外,还包含‘无所畏惧’之意。”他常勉励后辈说:“或许前进中会有阻力,但希望你们无所畏惧,勇敢前行,在充分传承中不断创新,勇攀医学新高峰。”
陈渭良近照
何利雷、张键怡、潘丽雯/文
冯灿/摄影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2第8版
亲,觉得文章实用请别忘了转发和点赞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