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即广的意思;刺,针刺;节,法度。本篇广泛地论述各种疾病的针刺法度,所以篇名为“长刺节论”。篇中讨论了头痛、寒热、痈肿、疝、积、痹、狂、麻风等病的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三卷。①②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③④⑤⑥陰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⑦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诸陽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原脱,据《甲乙》卷十一第二校语补)止。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①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②道;道路。皮肤为针刺出入的道路。
③陰刺:新校正云:“……此陰刺疑是陽刺也”。
④专:通“传”。
⑤大藏:马莳注:“五藏为大脏,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⑥藏会:背部俞穴,是脏气聚会之处。
⑦皮骨盾:《太素》作“腹齐”,杨上善注:“故小肠有积,刺于齐腹,下至少腹。”是腹齐当乙作“齐腹”。
高明的针灸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听病人诉说病在头部,头痛得非常厉害,于是便进行针刺,当针刺到骨时,头痛就停止了,而且并没有伤损骨肉皮肤,皮肤是针刺出入的道路。陽刺的方法是中间直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四傍各刺一针,用这种针刺方法治疗寒热病变。如果寒热邪气向里深入传变,就当针刺五脏,邪气内传接近五脏时,就当针刺背部五脏的俞穴,邪近五脏针刺脏俞穴的理由,因为这些地方是脏气会聚之处。待腹中寒热邪气清除后再停针。大凡针刺的要点,是出针时,针孔少少的出点血为好。治疗痈肿病,直接在痈肿上进行针刺,根据痈肿的深浅大小而刺,针刺大的痈肿,让它出血稍多一点,小的痈肿,当针刺深一点,但都以正直而刺为准则。病人少腹部生有积块,可针刺齐腹以下至少腹部的穴位,再针刺第四椎侠脊两傍的穴位,还可针刺两髂骨后居?穴以及季胁间的京门穴,引导腹中热气向下行,病就会痊愈。病在小腹部,表现为腹痛,大小便不通利,病名叫疝气。遇到寒冷于是腹痛加重,大腿内侧发凉。治疗时可在腰及踝骨之间取穴针刺,针刺后再行艾灸,待小腹部发热,病就会好了。筋的病变,表现为筋脉挛急,关节疼痛,不能行走,名叫筋痹。治疗时以针刺筋为准则,可在肌肉相接处针刺,但不要刺伤了骨,针刺后筋发热,表明病可痊愈,即停止针刺。肌肤的病变,肌肉、皮肤都出现疼痛,名叫肌痹,这个病,是感受了寒湿邪气所形成的,治疗时,当针刺大、小分肉间,多刺几针,而且应当针刺深一点,以针处发热为准则,但不要伤到筋骨,若伤到筋骨,寒邪发作,将出现其它病变,待分肉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骨的病变,表现为骨沉重不能举动,病人感觉骨髓中酸痛,寒冷深达到骨。治疗时应当深刺,以不伤脉肉为准则,待大小分肉及骨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
陽经的病变,大小肌肉出现时寒时热,病名叫狂。治疗时可用泻法泻其实邪,留意观察,大小肌肉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这个病刚产生的时候,每年发作一次,若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每月发作一次,若还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每月发作四、五次,于是转变成癫证。治疗时可针刺大小分肉,如果没有寒象,当用针刺调补,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感受风邪致病,表现为时寒时热,发热时汗出,一日发作数次。治疗时先针刺分肉的络脉,若仍然汗出,时寒时热,三日针刺一次,针刺一百天,病将痊愈。患麻风病,骨节沉重,胡子、眉毛脱落,病名叫麻风。治疗时先针刺肌肉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一百天。如此一共治疗二百天,胡子、眉毛重新生长时,停止针刺。
皮部论本篇论述了三陰、三陽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布,所以篇名为“皮部论”。其内容有十二经脉在皮部分属的部位、名称,及如何从皮部络脉颜色的变化诊断疾病;外邪侵袭人体,由表向里传变的次序。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①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陽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陽主外,陰主内。少陽之陽,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陽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陽者主内,在陰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太陽之陽,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陽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少陰之陰,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陰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陽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陰内注于骨。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太陰之陰,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陰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②③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氵斥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下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帝曰:④善。
①结络:结,聚结;络,络属。
②廪:王冰注:“积也,聚也”。
③氵斥然:王冰注:“恶寒也”。
④不与:《甲乙经》作“不愈”。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的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脉有经脉与络脉,筋有聚结与络属,骨有长短大小。它们所产生的疾病各不相同,根据经脉所分属的部位,来判断疾病上下左右病位、陰陽属性以及疾病起始与终结的各种情况。希望听您谈一谈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想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位,应当以经脉为纲领,所有的经脉都是这样。陽明经的陽络叫害蜚,手足陽明经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陽明经的络脉。如果这些络脉的颜色青色居多,为痛证;黑色居多,为痹证;黄红色,为热证;白色居多,为寒证;假若五色并现,为寒热兼挟的病证。络脉中的邪气盛满了就进入到经脉,因为络脉在外属陽,经脉在里属陰。少陽经的陽络叫枢持,手足少陽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少陽经的络脉。络脉中的邪气盛满了,就进入到经脉。太陽经的陽络叫关枢,手足太陽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太陽经的络脉,络脉中的邪气盛满了,就进入到经脉。
少陰经的陰络叫枢儒,手足少陰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少陰经的络脉,络脉中的邪气盛满了,就进入经脉。进入经脉则是从陽部注于到经的,其外出则是从陰注入骨。厥陰经的陰络叫害肩,手足厥陰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厥陰经的络脉,络脉中的邪气盛满了,就进入经脉。太陰经的陰络叫关蛰,手足太陰经的诊视方法相同,即观察它们所属的分部有浮络浮现,都属太陰经的络脉,络脉中的邪气盛满了,就进入经脉。十二经脉都分属于皮肤的各个部分。
正因为这样,所以说,许多疾病的产生,必然是先从皮毛开始,外邪伤了皮毛,肌肤腠理张开,肌肤腠理一张开,邪气就进入到络脉,邪气内留而不除,于是进入经脉;邪气内留而不除,于是便内传于腑,积留于肠胃。邪气刚伤及皮肤时,寒冷战栗,毫毛竖起,腠理开泄;邪气进入络脉的时候,络脉盛满,颜色改变;邪气进入经脉的时候,经脉气虚,经气内陷;邪气停留于筋骨之间的时候,如果寒盛便出现筋脉挛急,骨骼疼痛;如果热盛,于是筋弛缓骨痛,肌肉破裂败坏,皮毛枯槁。
黄帝问道,先生所说的皮肤上的十二分部,它们发生病变后各是什么样子呢?岐伯回答说,皮肤是络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袭皮肤时,肌肤腠理开泄,肌肤腠理开泄,邪气侵入络脉,络脉邪气盛满了,就内注于经脉,经脉邪气盛满了,就内藏于脏腑。所以说,皮肤分属于十二经脉,邪在皮肤时治疗不愈,就内传而成大病,黄帝说,讲得好。
经络论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陰陽,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陰络之色应其经,陽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黄帝问道:络脉显露在外面,五色各不相同,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经常不变,而络脉则没有常色,常随四时之气变而变。
黄帝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这些都是与其所属经脉的常色相应的。
黄帝说:陰络与陽络,也与其经脉的主色相应吗?
岐伯说:陰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陽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寒气多时则气血运行迟滞,因而多出现青黑之色;热气多时则气血运行滑利,因而多出现黄赤的颜色。这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表现。如果是五色全部显露,那就是过寒或过热所引起的变化,是疾病的表现。
黄帝说:好。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