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1.病因
①心理社会因素;②因素;③免疫因素;④关节负荷过重;⑤关节解剖因素;⑥其他因素()。
2.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壮年,20~30岁发病率最高,病期较长,经常反复发作,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功能紊乱阶段;结构紊乱阶段;关节器质性破坏阶段,主要有以下三个症状。
(1)下颌运动异常:包括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过小);开口型异常(偏斜或歪曲);开闭运动出现关节绞锁等。
正常成人自然开口度平均约92.5px,开口型不偏斜,呈“↓”。如两侧翼外肌功能亢进,在开口运动时,髁突可超越关节结节,而发生半脱位使开口度过大。
如慢性滑膜炎则出现开口度过小。如一侧翼外肌痉挛或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可出现开口型偏向患侧。
如关节盘脱出、破裂已成为运动中的障碍物,在开口运动时,髁突要做一个特殊动作,绕过关节盘的障碍后才能完成大开口运动,则出现关节绞锁症状。
(2)疼痛:主要表现在开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的疼痛。一般无自发痛。但是在症状发作时如急性滑膜炎,也偶有自发痛。
如关节有器质性破坏或肌痉挛时,相应的关节区和肌组织有压痛。有的病人有肌肉和肌筋膜的疼痛扳机点,压迫扳机点可引起远处的牵涉区疼痛。
此外,一些经久不愈、病程迁延的病人,常常有关节区发沉、酸胀、咀嚼肌容易疲劳,以及面颊、颞区、枕区等慢性疼痛和感觉异常。
(3)弹响和杂音:正常关节在下颌运动时无明显弹响和杂音。
本病常见的异常声音有:
①弹响音,即开口运动中有“咔、咔”的声音,多为单音,有时为双音,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时可出现这类弹响;
②破碎音,即开口运动中有“咔叭、咔叭”的破碎声音,多为双声或多声,关节盘穿孔、破裂或移位可出现这类杂音;
③摩擦音,即在开口运动中有连续的似揉玻璃纸样的摩擦音,骨关节病骨、软骨面粗糙可出现这类杂音。
3.诊断
根据病史和主要症状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并不困难。
辅助诊断常用的方法有:
①X线平片(许勒位片和髁突经咽侧位片),可发现有关节间隙改变和骨质改变,如硬化、骨破坏和增生、囊样变等;
②关节造影(上腔造影因操作容易而多用,下腔造影国内应用较少)和磁共振检查,可发现关节盘移位、穿孔及关节盘诸附着的改变等。近年来,不少学者应用关节内镜检查,可发现本病的早期改变。
如关节盘表面粗糙变性;滑膜充血、渗出、增生;关节骨面软骨剥脱、骨面裸露;关节腔内有絮状物、纤维素渗出以及关节盘和关节面粘连、瘢痕条索等。
由于本病有许多类型,治疗方法各异。因此,应作出具体类型的诊断。如翼外肌痉挛,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或关节盘穿孔等。
4.治疗
(1)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对症治疗和消除或减弱致病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包括:
①减少和消除各种可能造成关节内微小创伤的因素,如:创伤,经常吃硬食物等;
②减弱和消除自身免疫反应,如清洗关节腔内免疫复合物,皮质激素类药物关节腔内注射等。
(2)治疗关节局部症状的同时应改进全身状况和病人的精神状态,包括积极的心理支持治疗。
(3)应对病人进行医疗知识教育,有时需反复进行,使病人能理解本病的性质,相关的发病因素以及有关的下颌运动的知识,以便病人进行自我治疗,自我保护关节,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如:不控制地打哈欠;一口咬半个苹果;用牙咬开瓶盖等。
(4)遵循一个合理的、合乎逻辑的治疗程序。
(5)治疗程序应先用可逆性保守治疗,如服药、理疗、封闭和板等;然后用不可逆性保守治疗,如调、正畸矫治等;最后选用关节镜外科和各种手术治疗。
当然,如果由明显因素引起的,应首选相应的治疗,或有明显手术适应证者,也可先采用手术疗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5.预后心理调节,缓解压力,保持乐观情绪;注意保护颞下颌关节,纠正口腔不良习惯。避免长时间大张口,正确治疗各种错畸形、牙及牙列缺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以预防为主。
二、颞下颌关节脱位
1.病因咀嚼肌紊乱或关节结构紊乱;过大开口;暴力;急性脱位未及时治疗引起复发性脱位或陈旧性脱位。
2.临床表现
(1)急性前脱位:急性前脱位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
双侧脱位的症状:
①下颌运动异常,病人呈开口状,不能闭口,唾液外流,言语不清,咀嚼和吞咽均有困难;检查时可见前牙呈开、反,仅在磨牙区有部分牙接触。
②下颌前伸,两颊变平,因此脸形也相应变长。
③因髁突脱位,耳屏前方触诊有凹陷,在颧弓下可触到脱位的髁突。X线片可见髁突脱位于关节结节前上方()。
单侧急性前脱位的症状类同,只是以上症状显示在患侧,病人开闭口困难,颏部中线及下前切牙中线偏向健侧,健侧后牙呈反()。
因暴力所致的脱位,应与下颌骨髁颈骨折相鉴别;后者中线偏向患侧(单侧骨折)或前牙呈开状态(双侧骨折)。髁突颈部有明显压痛,皮下血肿。X线片检查可证实。
(2)复发性脱位:复发性脱位可为单侧,亦可双侧。
在大哭、打哈欠、进食等大开口时,病人突然感到下颌骨不能自如运动,前牙不能闭合,其临床表现与急性前脱位相同。有时几个月发作一次,有时一个月发作几次。顽固性、复发性脱位病人,仅轻微的下颌运动即可发作,甚至一天数次。
由于病人惧怕关节脱位,不敢说话,经常用手托着颏部。关节造影可见关节囊扩大,关节盘诸附着松脱。
(3)陈旧性脱位:关节脱位病史,关节周围不同程度结缔组织增生,相应咀嚼肌群痉挛。
3.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并结合造影检查可诊断。
4.治疗原则
(1)急性脱位:复位方法,固定下颌2~3周,限制开颌运动;开口不宜超过25px。
固定的方法以采用颅颌绷带最为简便、适用。如果复位后未得到固定,或固定时间太短,被撕裂的组织未得到完全修复,可以继发复发性脱位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2)复发性脱位:对于复发性关节脱位,单纯限制下颌活动不能达到防止再脱位的目的。
一般可注射硬化剂,如硬化剂治疗无效,可以采用手术治疗,如关节镜外科手术、关节结节增高术、关节囊紧缩及关节结节凿平术等。
(3)陈旧性脱位:一般应以手术复位为主。术后配合颌间牵引,数天后可使下颌逐渐回复到正中关系。切不可因在手术时不能完成复位,而误认为手术失败,轻易将髁突切除。
当然,如脱位时间过长,发生纤维粘连,确实不能撬动移位的髁突,则可切除粘连的髁突。复位后下颌应制动20天左右。
三、颞下颌关节强直
1.病因关节内强直:关节损伤(下颌骨损伤、使用产钳)、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外强直:损伤(上颌结节、下颌支部的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颜面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三度烧伤等。
2.临床表现
(1)关节内强直(,)
①开口困难:是进行性开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开口,病史较长,开口困难造成进食困难,通常只能由磨牙后间隙处缓慢吸入流质或半流质,或从牙间隙用手指塞入小块软食。
②面下部发育障碍畸形:多发生在儿童,下颌畸形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明显。表现为面容两侧不对称,颊部偏向患侧。患侧下颌体、下颌支短小,相应面部反而丰满;健侧下颌由于生长发育正常,相应面部反而扁平、狭长,因而常常容易误诊健侧为强直侧。双侧强直者,由于整个下颌发育障碍,下颌内缩、后退,而正常上颌却显前突,形成特殊的小颌畸形面容。
③关系错乱:面下部垂直距离变短,牙弓变小而狭窄,关系明显错乱:下颌磨牙常倾向舌侧,下颌牙的颊尖咬于上颌牙的舌尖,甚至无接触;下颌切牙向唇侧倾斜呈扇形分离。如果关节强直发病于成年人或青春发育期以后,因下颌骨已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则面部和关系无明显畸形,仅有开口受限。
④髁突活动减弱或消失。
⑤X线检查关节间隙模糊或消失。
(2)关节外强直
①开口困难:是开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开口。在询问病史时,常有因坏疽性口炎引起的口腔溃烂史,或上下颌骨损伤史,或放射治疗等病史。
②口腔或颌面部瘢痕挛缩或缺损畸形:颌间挛缩常使患侧口腔龈颊沟变浅或消失,并可触到范围不等的条索状瘢痕区;但当瘢痕发生在下颌磨牙后区以后的部位时,则不易被查到。由坏疽性口炎引起者,常伴有软组织缺损畸形,牙排列错乱。由于损伤或灼伤引起的颌间瘢痕或缺损畸形,诊断比较容易。
③髁突活动减弱或消失。
④X线检查髁突、关节窝和关节间隙可见。
(3)混合性强直:症状为两者之综合。
3.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诊断。鉴别诊断见表1-1。
表1-1关节内和关节外强直的鉴别诊断
鉴别点
关节内强直
关节外强直
病史()
化脓性炎症病史(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下颌骨髓炎),损伤史
口腔溃疡、上下颌骨骨折史、烧伤、放射治疗史
颌间挛缩
无
有
面下部发育
严重畸形(成年后患病不明显)
畸形较轻(成年后患病无影响)
关系
严重错乱(成年后患病不明显)
轻度错乱
X线
关节间隙消失,关节部融合呈骨球状
关节部正常,上颌与下颌支间间隙可以变窄,密度增高
4.治疗原则
关节内强直和关节外强直的治疗一般都需采用外科手术。
在施行手术前,必须有正确的诊断。首先要确定是关节内强直、关节外强直或混合性强直;确定强直的性质是纤维性还是骨性;病变是单侧或双侧以及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才能制定正确的手术计划。
手术时应注意不能将患侧搞错,否则将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一般应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5.预防预防邻近器官的炎症和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