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羚网讯(记者顾植霞)5月31日上午十点左右,中岭乡卫生院中医科大夫保国福的手机一直在响,他把免提打开,顾不上说话,先专心地给躺在床上的病人拔好火罐、涂好药膏……“保大夫,你到哪里了?”“你等一下,我马上来!”说完,保国福飞速下楼。一辆白色的小轿车在中岭乡半山腰上急速前行,目的地是距离乡卫生院7公里外的铲铲洼村。“一个老太太痛风犯了,脚疼得走不了路,我得去接一下。”这样的“急诊”,保国福天天遇到。保国福在他的故乡——业善洼村当了二十多年的“先生”(青海农村地区对大夫的称呼),今年1月,中岭乡卫生院向他抛来“橄榄枝”,从此成为了中岭乡卫生院中医馆的一名大夫。保国福正在给病人做针灸治疗。在农村地区,百姓对中医并不陌生,而“中医馆”却是个新鲜事物。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青海大力发展中藏医药事业,推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向基层延伸。在全省政策的号召和引导下,一些原本就具备中医诊疗潜力但缺乏诊疗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纷纷建设成立“中医馆”,引进设备,吸纳乡村中医人才。据中岭乡卫生院院长贺万翔介绍,自今年1月卫生院建成中医馆后,电针、艾灸、中频电、红外线等中医适宜技术广泛应用,针灸室、理疗室、牵引室等“硬件”建设也已完备。在满足村民的看病需求上,常见病、多发病、肩颈腰腿病等病痛经中医诊疗后,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针灸、铺灸、拨罐、贴敷理疗技术也为村民健康开启了保驾护航。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下辖的村庄几乎都在高海拔的山区,是典型的农耕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常年下地劳作,饱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疾病缠身之苦。中医馆建成后,前来治病的百姓们口口相传,名气已在全乡散播开来。就职的保国福和另外一名医生忙碌非凡,在诊疗室各个病床前“来回窜动”,上下楼都是“连跑带飞”。据保国福介绍,在过去的20年里,他的出行“工具”更新换代:两年自行车——16年摩托车——两年小汽车。买车,除了让自己出行方便,保国福最大的目的就是接送那些年龄较大、病情严重、距离远的患者。“疼了好几年了,时好时坏的,以前也没好好管,后来知道了保大夫会上门给我们瞧病,手上的、腰上的毛病也让他治得好了很多。”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在病患段芬英眼里,保大夫是最牵挂她的人。说起许多村民的治疗情况,保国福有些“恨铁不成钢”。“中医的治疗疗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根据时间周期变化、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这里许多病人的病情基本上需要三个疗程,但是一旦出现好转迹象,或者遇上农忙,病人就不再来治疗了,这样就会导致病情反复,长此以往小病也难以根除。”保国福惋惜地说道。升级为“家庭医生”后,保国福组建了好几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cuwdh.com/hlff/1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