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杓关节由环状软骨的环杓关节面、杓状软骨底面及环杓侧肌和环杓后肌、环杓韧带等组成。
解剖特点:关节面浅,关节囊松弛,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引起脱位。
环杓关节脱位首先由Kerman()报道,是一种罕见的气管插管并发症,估计发生率为0.09%。国内最早提出环杓关节脱位概念是上海的王鹏万。
引起环杓关节脱位的原因经咽喉部的气道、消化道插管操作是导致环杓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
患者因素:
1、清醒患者插管,咽反射增强,喉肌痉挛,使组织受损、关节脱位;
、颈部短粗,声门暴露困难,视野不清;
3、年老体弱、久病衰弱、肌张力减低;
4、疾病引起环杓关节韧带退行性变;
5、终末期肾病可致喉关节改变、喉部肿瘤侵入、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等。
操作因素:
1、左侧杓状软骨前脱位多发,因操作者左手握喉镜,导管从右侧插入喉腔;
、向前脱位,①镜片置入过深;②喉镜显露声门,镜片牵拉会厌张力过大,碰撞杓状软骨;③寻求声门裂隙时导管尖端或导芯直接顶撞杓状软骨。
3、向后脱位则与麻醉时导管远端弯曲部向后外挤压杓状软骨有关。
4、胃管置入及留置:发生的原因是多次置胃管,胃管质地较硬,胃管在声门口盘曲,牵拉杓状软骨引起。胃管长期位于中间位置,喉返神经后侧支受压或肌肉痉挛,可导致杓状软骨部分、环状软骨后溃疡形成、感染、声门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声嘶、咽下困难、喉痛、饮水呛咳,甚至失声。
治疗:1、环杓关节闭合复位,即杓状软骨拨动术。一般在发生脱位后4-48h内进行,效果好,时机在越早越好前提下,视患者情况灵活掌握。效果取决于手术者经验及患者脱位后时间长短,一般均需经~3次,且需要患者密切配合。、抗炎药物辅助治疗,如类固醇激素或非类固醇甾体药。Paulsen等通过37例新鲜尸体喉的插管模仿实验,发现插管后或拔管本身并不会造成环杓关节半脱位,但插管可能造成关节面和滑膜损伤,甚至软骨关节面的裂开或杓状软骨骨折,关节面的损伤和纤维渗出将导致关节固定。
预防环杓关节脱位1、插胃管者高度警惕,事先谈话要沟通好,如果术中需要扭头转动颈部,管子肯定对一侧的压迫大于另一侧、插胃管的人气管插管适当深一点,以防套囊在喉室内,与胃管一起过度挤压一侧声带3、拔管后令病人用力咳嗽数次,可能使得移位的关节及时复位4、术后交待病房一旦有问题早联系耳鼻喉科复位,不要等到几天后再处理5、雾化吸入激素并做呛咳训练可能自行复位北京哪里治白癜风病好治白癜风去哪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