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中老年人发病为主,以进行性骨关节软骨破坏及关节边缘赘骨形成为特征的疼痛性关节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50岁以前,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有研究证实,绝经女性失去性激素保护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在骨关节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一、病因
内源性雌激素减少是绝经后骨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雌激素可通过对骨骼肌肌力的影响导致骨关节炎发病。通常情况下,人体各大关节的稳定性与骨骼肌力量密切相关。骨骼肌肌力下降可使前者的稳定性下降,引发运动过程中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应力增加,最终导致软骨磨损,关节退变。雌激素还可以通过扩张肌肉血管增加血供,从而为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雌激素还可以通过改善神经细胞功能,对改善肌力发挥作用。
二、临床表现
骨关节炎是中轴关节和外周关节最常见的疾病,多累及负重关节和手的小关节,如手、膝、髋、足、颈椎和腰椎关节,其中膝关节受累在临床上最常见,手关节受累以远端指间关节受累最为常见。老年人多为原发性骨关节炎,开始症状一般不重,以后逐渐出现活动时疼痛及疲劳后疼痛。
骨关节炎的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关节积液及骨性肥大,可伴有活动时的骨擦音、功能障碍或畸形,关节疼痛为最主要的症状。早期的疼痛发生在关节活动后,休息可缓解,晚期疼痛可在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出现,查体时可以发现关节压痛、肿胀和畸形,在手、趾和膝关节可以触及无症状的骨凸出物。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有助于鉴别诊断。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标一般在正常范围内。伴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现C反应蛋白和血沉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RF)及抗核抗体阴性。骨关节滑液检查呈轻度炎性改变,滑液量增多,一般呈淡黄色、透明,时有浑浊和血性渗出。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特点为非对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的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变形及半脱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观察关节内及其周围细微结构,提高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率。
3.关节镜检查
可直接发现关节各种病变及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直接观察各种组织变化,进行病理学检查。但由于关节镜属于创伤性检查,应谨慎选择。
四、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受累关节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疼痛较剧烈时,局部适当制动。理疗有解除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消炎、镇痛等作用。可选用热疗、离子导入法等。
2、药物治疗疼痛较重者可口服水杨酸钠、阿司匹林、扶他林、塞来昔布等消炎止痛药。疼痛明显且有关节积液者时,可于关节腔内注射少量醋酸氢化可的松或醋酸强的松龙,只作偶尔使用。
3、中医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宜用驱风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药。根据具体情况辩证施治。针灸疗法亦有止痛之功效。
4、手术疗法
(1)游离体、骨赘去除术:关节内有游离体或骨赘形成机械障碍者,应手术去除游离体及形成障碍的骨赘。
(2)关节成形术:适用于有明显畸形、症状严重但有一部分关节面完好的病人,多用于掌指关节。
(3)关节融合术:偶有用于关节破坏范围广泛、疼痛严重的患者。常用于指间关节。
(4)关节置换手术:多用于膝关节炎晚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