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持续练还能提高
精修《老拳师》,这几天进展到的章节,情感剧情居多,还有一些说明性的信息取自以前的文章,所以没有即时可分享的。用过去的文字顶一顶。
这是别人多年前平台引用我的武术知识,出自哪里我已经不记得了,好在他履行了版权标注义务,关于开胯松肩的筋骨秘诀。
恰好昨天一名全阶段学习过的学生做反馈,他留言:
今天练,感觉虎扑还没以前远,但绝对是重了,扑粗树,粗柱子,都是嗡嗡的。其实也就两步远,但落地比以前扎实,真的是重步。那么厚的运动鞋,都能听到砸进去地面的声音。持续练还能提高,感觉现在还不是理想状态,沉坠应该可以更好。追求沉坠,干净,形意拳确实是好拳。五行拳确实是极压缩的练法,我现在已经不相信市面上有像样的形意了。这两篇文章说有联系,又联系不大。它们都是在经过一段较为全面的训练之后,践蹿、松沉、爆发力、实战经验有了一定能力之后,你对拳法要领会新的认识。这两者都是这个层次之后的体验与认识。这篇文章有一句话,可以跟同学的反馈相对应,文章说:有人把腿抡起来,也没多少筋骨变化,有人就是跨了一步,但中间隐含的变化却要多出许多。这名同学也是带着别人练拳的人,跨着几个圈子,他拳击、太极、通臂、短打、大枪、体能训练都很不错,我相信他的反馈。这段反馈会直接引入《老拳师》的教学场景之中,正经流传下去。
以下场景,大概是在年教学心得分享系列,对支撑论、余地论的讲解。那系列文章帮助了许多了,“成就”了许多人,也“坑害”了许多人。抖音有多位讲拳人,还在用当时的理论在讲解武术。说坑害,是他们自己坑害自己,不够诚实并看不清自己导致的,同时也可能会坑害到买课的人。讲的概念对,毕竟是引用了咱们的理论,但是理解有误,所以结果表现问题很大。这就像是制造炸药,工艺步骤对,但理解得不对,也就容易出现失误,炸伤自己。这个说不上咱们见死不救,毕竟人家是躲着咱们的。各位可以看到,这是十年前的文章,就有了这方面的担忧,而今果然应验了。现在我把这些知识再接回来,放在《老拳师》AI知识库的储备中,同时声明版权,引用者请尊重出处标明义务。
02架势对了,平添三成力
开胯程度要与筋骨的强度同步长进,不要单纯为了活动幅度去硬掰。所以一些弓、仆步的振压比较好。在基础素质的锻炼中同步开筋骨,就比固定姿态单方向用力硬掰要好。
按:这句话的重点是弓步仆步,也就是拳架形式。强调的是功法形式与拳法应用相结合的练法,而不是完全撇开拳法应用,仅仅是以体操式动作去练功。如果缺少相应的拳法,功法就必然会趋向《易筋经》《八段锦》《蛤蟆功》《铁布衫》一类的单独的体格素质功法,跟拳法还是联系不大。举例,铁萼堂《回马弯弓》。
关键是肩关节,松肩更多是松背,也就是松肩胛骨这部分,通臂拳所谓的“伸肩夺背”,肩关节天生都能错开位置,所以是个窍门,是个动作要领,不用专门去松着练功。打拳的时间是要利用肩胛骨这块的移动贯通上下,辅助发力,所以是膀扇越活越好,如果是把肩关节弄的越来越松,非但对发力没多大用,就是本身的力气也会减弱。一些人练了一辈子松,以松为荣,还以无力为荣,这就是笑话了。如果用膀扇发力,力量直接通上来,单纯这一点就可以平添三成力。而且因为根基厚,透劲之外带着撑劲,也就是散打中所谓的震撼力,一拳上去有压迫,可以直接破坏对方的节奏,甚至意识。科学点说,就是一拳中有了快速的打击力,也有了强劲的撑顶力,这样一拳,就不是说借力就能借到的了。如果是松着肩关节,两腿的力量在肩膀打了折扣,就会额外少三成力。而且还撑不住。靠着所谓的“接骨斗榫”撑着,就把骨骼陷入了死角,也就是关节容易卡主,交手的话,会被懂行的对手轻松给挫伤关节。无论太极八卦还是形意,许多出手动作就是针对这个去用功的。知道了这个,就不会感觉推不动拉不动有多神奇了。不过是个建立在特定基础上的小玩意。三分钟学会。当然,很多人对于接骨斗榫的技巧都还没体会到,经历下游戏过程也好。想提醒大家的是,有了这个体会不坏,但沉浸其中,以为这样练拳就能提升功力,这个想法不好。很多练过所谓内家拳的,身上都存在这个毛病。人的悟性不同,不在身边跟着也不敢多说,你说了“东”,他理解成“西”,说话的人就负责不起了。腿上的也是,有人把腿抡起来,也没多少筋骨变化,有人就是跨了一步,但中间隐含的变化却要多出许多。这也是人人都能说点形意拳、通臂拳,但表现出来差强人意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那些搞结合的,只能说原本的就没练好。其实一门练精了,就是用了别家拳的形式,也还是自家的内劲,根本不需要跟这跟那结合。反之,就是一家拳被别人模仿了,也不过是模仿个外形。不光武术,任何门类的知识都是这样。所以拳练到了,自然就会细腻深入,练不好,看再多的资料也迷茫。所以一个阶段关心一个阶段的就好,任何事情都不能拔苗助长。同时也要先有大方向指引者,不然总是要走弯路。按:关于大方向,我推荐《真武百年》《老拳师》系列著作。
#读书多的人可以多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