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穿越迷茫寒冬,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下一个商业之王?
近日,36氪「寻找确定性」WISE商业之王·医疗健康新风向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携手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从真实临床需求、技术革新出发,寻找值得被押注的产业“确定性”。
医疗健康是能够穿越周期、发展潜力巨大的赛道,需要“10年10亿美金”的投入,还需要肯坐冷板凳的苦功。当下中国基础研究能力正在勃发,创新势力正在崛起。大变局中,新生代企业正聚焦临床真痛点,突破技术卡脖子,跨越市场艰与险,步步为营,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在《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场景与入院通路》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分享了手术机器人在不同科室领域的临床价值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位未来如何在临床普及的规划和期待。
爱博医疗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任文永提到,血管介入手术相关手术量呈现阶梯状发展、不断攀升,加上手术复杂往往需要须多个医生协同进行操作,手术机器人化的机会非常明确,后者核心能解决效率和“meaning”(抗辐射以保护医生健康)两大问题。而随着西门子这类巨头的阶段性“放弃”,爱博这类本土厂商有了成为全球领头羊的机会,出海成为必然选择,不过要实现产品普及还有“marketingaccess”的众多环节要去跨越。
瑞龙诺赋创始人兼CEO马长征表示,“达芬奇”树立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的一个标杆,但因其技术和产品特性,它目前主要局限在泌尿外科等小科室,难以渗透到普外科、妇科等更广阔的场景,瑞龙诺赋通过原创的模块化设计切入赛道,希望能突破类达芬奇或达芬奇在专科普及中所碰到的瓶颈,去覆盖中国最有吸引力的细分市场,让手术机器人成为中国十余万手术室的标配。
鑫君特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姜黎威指出,骨科手术机器人核心是要实现减少射线、提高手术精准度、更微创化的目标。目前,中国的骨科手术量逐年增长,已达到万例,超过其它很多亚专科,但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渗透率仍然较低,市场潜力巨大。但他也表示,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中国至今没有走出一条非常有效的路,还有扩大适应症、解决收费端等问题等待“破冰”,相信随着产品性能的提升和政策的支持,商业化前景值得期待。
磅策医疗创始人张兆东指出,植发是一个机器人能大幅提升自动化的明确场景,速度比传统人工手速快约50%、种植精准性和提取存活率提高约10%,一旦机器人推上临床就能直接降低植发成本。植发市场正在快速爆发,机器人能成为其中的好帮手,医院补充相关的“人员”缺失、帮助民营机构提高投入产出比外,还为消费者提高植发效果,植发机器人是个有意义且发展前景可期的细分领域。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联想加速器总经理梁颖从投资人的视角指出,一个好的手术机器人项目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一定要解决行业的痛点和医生痛点,比如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效率,包括无创等等;其次,一定要技术的壁垒和护城河,希望技术是全球领先;第三,希望这样的项目不只是国产替代,而是能够面向全球市场;第四,要有平台属性,延展性比较强,能够从单个手术室到多个手术室。她也认为,手术机器人赛道的技术还在不断迭代更新,未来依然会有新的进入者、颠覆者,会不断地螺旋上升,也不断会有新的产品和新的公司出来,这也孕育着相应的早期投资机会。
嘉宾名单(排名不分先后)顿雨婷女士
36氪资深分析师
任文永先生
爱博医疗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
马长征先生
瑞龙诺赋创始人兼CEO
姜黎威先生
鑫君特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张兆东先生
磅策医疗创始人
梁颖女士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联想加速器总经理
圆桌现场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今天我们特别邀约了几个面向不同临床科室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家,来跟我们分享这个行业的这些新进展,首先还是先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公司?任文永:我是深圳市爱博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联创任文永,主要负责产品设计,还有分管临床的部分。我们公司主要聚焦在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简单来讲就是,在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我们的产品辅助医生来开展一系列的心脑外周血管介入的手术,帮助他们解决在手术过程当中的心脏支架植入的精准度、安全性等问题。
爱博医疗联合创始人任文永
马长征:我是瑞龙诺赋创始人兼CEO马长征,瑞龙诺赋成立了4年,是一家初创公司,我们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完成了从概念开始到今天所有专科都进入临床试验,速度非常快。在腹腔镜机器人领域,大家都知道达芬奇像“神”一样的存在,但我们所研发的是和达芬奇完全不一样的模块化的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是第一次推出,它覆盖的专科,包括胸腔、盆腔、腹腔里所有的4个大专科,我们希望通过模块化的手术机器人,去突破过去手术机器人在软组织应用领域里较大的局限,尤其是仅在泌尿外科应用比较好,但在其他的专科渗透率非常低,这样的一个发展瓶颈。
瑞龙诺赋创始人马长征
姜黎威:我来自深圳鑫君特公司,是公司的董事长创始人,我们公司是专注在硬组织机器人的研究和销售,主要是在硬组织骨科领域,产品覆盖创伤、脊柱和关节。
鑫君特创始人姜黎威
张兆东:我是磅策医疗的创始人张兆东,在没进入医疗行业前是做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做了10年,积累了很多的技术、也做过很多大型的项目,磅策是由哈工大基金体系里孵化出来的企业,专注在植发领域,目前主要围绕毛发的脱发检验、发型设计美学,再到植发,再到育发、养发,各个产品的解决方案,我自己的头已经拿我的机器植过两次了,产品在北京也做完临床了,已走入了注册的阶段。
磅策医疗创始人张兆东
梁颖:我是来自联想创投的梁颖,联想创投是联想旗下的全球科技产业基金,旨在融汇联想的产业资源与资本+孵化的方式,助力科技的未来。我们主要围绕物联网(包括机器人、IoT)、边缘计算、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这些技术赋能行业的机会,比如说医疗大健康,智能制造,智慧出行、智慧能源等等赛道,我们目前已经投了多个核心科技项目,有18家已经上市了。
联想创投董事总经理梁颖
根据刚才的分享我们了解到,其实大家所在的一个场景都截然不同,那面向这些不同的科室或场景,我们做的手术机器人核心想解决什么问题?任文永:所有产品一定是围绕着某一类适应症,我们非常明确地要做微创血管介入手术,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比如说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的手术,而这些手术场景下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就是效率的问题;另外一个Meaning(意义)。传统人工手术场景下,医生会遭遇到手术效率和精准性等方面的问题,譬如多器械协同操作的低效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这是机器人要去解决的一个共性问题。
对于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meaning”,因为血管介入手术是一类以医生牺牲长期职业健康为代价去开展的手术,手术机器人能通过隔室操作的这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
马长征:软组织手术机器人主要是针对胸腔、腹腔和盆腔,涉及到的专科包括胸外、普外、泌尿和妇科。说到软组织机器人,肯定绕不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它在中国存在了大概16年,在中国做了多少台手术?年是例手术,到了年做了台手术,实现了33倍的成长,看上去是非常光鲜的业绩。但从它的专科覆盖来看,还有很大问题:10年前当达芬奇做台手术的时候,它在泌尿外科的渗透率将近50%;10年后做到台时在泌尿外科的渗透率是44%。泌尿外科是上述4个专科中最小的一个,微创手术量全国一年可能只有20多万台,最大的是普外科和妇科,它们在中国一年要做将近万台手术。换言之,达芬奇目前总共做的手术占所有微创手术量的1%都不到,原因除了价格太贵之外,还有它非常不合适在普外科或者妇科里渗透和应用。
这其实有很多技术和设计方面的原因,这也促使我们要做模块化的机器人。在中国,如果要在普外科和妇科里推进手术机器人普及,就必须在源头设计上做变更,必须让外科医生常讲的8个字能很好被满足:一是普外科妇科里讲的“指哪打哪”,解释了手术机器人在操作时的精准性问题;二是“大开大合”,因为普外手术和妇科手术的创面都非常大,要接触到的面也非常大,达芬奇一体式的机器人不能很好地在全手术过程中实现“大开大合”的操作,这也直接阻碍了它在普外科和妇科发展。为此,瑞龙诺赋做了国内原创的模块化设计,可以解决“大开大合”的问题,在最近的临床试验上无论是泌尿外科还是妇科都得到比较好的验证,希望能突破类达芬奇或达芬奇在专科普及中所碰到的瓶颈。
————————
姜黎威:作为硬组织的机器人来讲要解决的临床痛点是什么?无外乎这样几点,能够减少射线,能够提高手术的精准度,能让病人通过机器人来做微创的手术,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
医院骨科的经验,骨科医生都必不可少要用到X光机、CT等等。在X光机刚刚产生进入到医疗领域时,大家都没意识到X光对人类的伤害,所以在最早50年代的骨科医生当中很多人莫名其妙得了癌症,现在大家明确意识到X线对医患的影响。所以机器人首先要解决的临床上痛点,就是如何减少骨科医生的X线的辐射。
另外,随着骨科技术的不断提升,对骨科手术精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安装一个人工关节还是处理一个骨折,大家都会看植入准不准、位置好不好,如何让医生在每天经手十几二十例手术疲惫不堪的情况下还能使得手术的一致性好,机器人就能做到,它还有微创等优点。拿鑫君特的机器人来讲,我们通过术前的CT规划,术中有一个X光正位和侧位的平片作为做完配准,医生不需要在X线引导的情况下,机器人就能够自动完成了。要强调的是,鑫君特也是第一家做自动操作的机器人的公司,能自动地帮助医生做置针动作。
————————
张兆东:植发的全名叫毛发移植术,还是要从后枕部把毛囊精选出来移植到前面的发际线,一般需求点都在发际线上,对于一个医生的要求,就要趴在一个患者的头上,盯着数万根的头发,精选出所需要移植的头发,每根头发的直径只有0.05毫米,一场手术至少要取根左右。所以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一台手术干4-8个小时很正常,它同时还要配备提取、分离和种植的护士,也就相当于这一帮人移植了个大森林,到前面的发际线上。植发对于机器人而言,是一个能全自动化解决的场景,机器人植发的速度会比传统人工速度快50%左右,种植精准性和提取存活率上都会提高10%左右。
机器人植发和人工植发过程一模一样的,现在由原来的fut进化到fue,原来的fut的是带状移植术,就从后脑勺切了块皮移在前面;现在是点状的,也就是说微创化的一根头发拔的机器人执行过程中也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机器人看得更准。医生盯着数万根头发,几千根提取下来,不可能不失误。根据我们总结的数据,一般临床医生的毛发横断率取根头发有20根是损伤掉的,机器人现在能保证在10%以内且还要比人的速度快。
从患者感受上,如果速度提快了,整台手术的速度时间变短,对于患者的感受就会好很多。做过植发的人都知道,一台手术4个小时趴在床上是很难接受的,如果时间变成两个小时,就它慢慢的感觉越来越好。同样的因为在这个场景里,我们有效的把人员缩减了2-3个人,未来植发的成本是能降下来,现在植发贵也是因为一台手术堆的人太多了。
联想在手术机器人领域涉猎很广,也想请您站在投资的视角分享下,怎么去看待一个标的的价值?梁颖:医疗大健康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