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余奶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手脚变形,关节凸起,疼痛难忍,无法走路。最近,余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就诊,医生为她同期置换两个关节,使她免受疼痛折磨。
“嘎吱嘎吱”,膝盖里的骨头在碰撞
余奶奶是“老深圳”了,退休前在一家国企工作。62岁时,她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她生来好强,虽有三个儿子,但她坚持和老伴独立居住,刚开始感觉到关节疼痛、肿胀时,她没理会,每天照常上下五层楼买菜做家务,严重时,关节痛到走不了路,手拿不了筷子,医院去。
从那时起,余奶奶开始规律服药,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慢被控制住了,但近几年病情加重,手脚四肢逐渐变形,双手关节凸起,无法伸直,右脚踝肿胀外翻,膝盖半月板缺失,走路“嘎吱嘎吱”响,上下楼梯时,能明显感觉到失去缓冲的两块骨头直接“硬碰硬”。
坚韧的余奶奶依然决定硬扛,发作时疼痛难忍,她就一边拄拐一边拖地,要是儿子们恰好要过来,她就会拒绝:“我有事,你们下星期再过来。”
独立能干,健康可靠,这是余奶奶努力想在儿子面前塑造的形象。她常常把“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这句话挂在嘴边,不愿意给儿子们添麻烦,相信“只要我不说,孩子们就不会知道。”但日渐变形的关节、逐渐受限的行动,总是瞒不过去的,余奶奶最多只能走几十米了。
儿子们决定,医院治疗。
两个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第二天尝试下床行走
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余奶奶遇到了主任吴尧平。“患者的右侧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软骨面已经严重磨损,关节基本功能丧失,保守治疗很难奏效,难以提升生活质量,像这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手术是唯一的选择。”吴尧平表示。
经过详细讨论,吴尧平主任团队认为,像余奶奶这样类风险关节炎的终末期患者,膝关节置换已经毋庸置疑,但是踝关节究竟是融合还是置换呢?余奶奶一听不干了:“本来就只打算换膝关节,咋踝关节也有事了呢?”
余奶奶不知道的是,踝关节是人体中负重最大的关节,站立时人体的重量全部落在两个踝关节上,一旦踝关节出现问题,往往会给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对于她这样的患者,按照传统治疗方法,一般会做关节功能位融合手术,把踝关节固定在一个方便走路的功能位置。
但是吴尧平想得更多一些,在他看来,踝关节承受着全身重量,在保证正常行走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简单融合,把它“焊死”,虽然解除了关节活动时的疼痛,但从今往后只能走平路,无法下蹲或者上下楼梯,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他提出了另一个方案:人工关节置换。
这个方案,踝关节不仅要置换,还要跟膝关节同时置换。
余奶奶的病变关节在同一侧,不管先做哪个,其间都不能正常走路,影响后期康复,同期置换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多关节同时置换,这意味着手术难度和危险系数同时倍增,医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余奶奶虽然要强,但并不固执,她听从了医生的建议。
历经5小时,吴尧平团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余奶奶的腿恢复了正常,可以伸直、弯曲。术后第二天,便下床尝试行走。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人工关节置换是最后一道防线,而同期一次性解决多关节功能重建无疑可以减轻患者家庭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利于更快康复。医生提醒,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尽早手术,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原标题《七旬阿婆疼痛十几年!一次置换两个关节摆脱疼痛》)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罗莉琼通讯员林奕旋)